酱香酒,这一中国白酒中的璀璨明珠,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故事,在岁月的流转中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。
一、西汉起源:枸酱酒的传奇开篇
追溯酱香酒的历史,其渊源可至西汉时期。据《史记・西南夷列传》记载,在西汉武帝当政之时,现今仁怀一带已然出现了一种名为 “枸酱酒” 的佳酿。公元前 135 年,也就是西汉建元 6 年,汉武帝刘彻派遣使臣唐蒙出使南越(今广州)。在南越王精心筹备的宴席之上,唐蒙有幸品尝到了来自今仁怀一带所产的美酒 —— 枸酱酒。那独特的风味令唐蒙印象深刻,为了能让汉武帝也领略到这份美味,唐蒙特意绕道鳛部(今仁怀一带)取酒献供。汉武帝饮后,不禁赞其 “甘美之”。这简短而有力的评价,成为了关于酱香酒早的文字记载,而枸酱酒也因此被视作酱香型白酒的雏形,开启了酱香酒漫长历史的传奇开篇。
二、唐宋发展:酒乡贵州的酿酒盛景
时光流转,来到唐宋时期,彼时的贵州已然是闻名遐迩的酒乡。境内各少数民族皆有着浓厚的饮酒习俗,并且对酿酒之道颇为熟谙。诸多史学著作,如《旧唐书》《新唐书》《通典》等,均对此有所记载。当时,贵州的 “东谢蛮”“牂牁蛮” 等族群凭借着较为发达的农业,实现了五谷丰登,稻粟再熟,酿酒之风盛行于各地。
宋代时期,学士黄庭坚因遭贬谪,来到了贵州和广西的交界处。在此期间,他与好友一同品尝了贵州所产的 “牂牁(黔北遵义一带)酒”,并对其赞不绝口,称其 “殊可饮”。而在北宋之时,茅台镇所酿制的大曲酒 “风曲法酒” 更是盛行于世,成为当时酒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,彰显着贵州酿酒业在这一时期的蓬勃发展。
三、元明变革:回沙工艺的诞生与酱香酒风格的奠定
元明之际,茅台镇一带发生了一场对于酱香酒发展具有意义工艺变革 —— 回沙工艺的出现。在酿酒工匠们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,回沙技艺逐渐成熟。通过这种独特的工艺,酱香酒的酿制技艺和酒体风格得以逐步形成。其工艺特点别具一格,诸如端午踩曲,在每年的端午节,酿酒会精心进行踩曲工序;高温堆曲,利用高温环境促使曲块生物转化;重阳下沙,选择在重阳节进行下沙操作,且下沙分两道进行;大量用曲,以充足的曲料来生物转化效果;九次蒸煮,让原料历经多次蒸煮的锤炼;八次生物转化,使酒醅充分生物转化v;七次取酒,提取不同阶段的酒液;以酒勾酒,通过不同酒液的巧妙调配,形成独特的酱香酒风味。这一套古朴神秘、浑然天成的酱酒传统酿制技艺,与其他香型白酒形成了鲜明的区别,为酱香酒奠定了独特的风格基础。
四、清代兴盛:茅台美酒的声名远扬
清朝时期,茅台镇所产的各类酒品声名鹊起,如茅台烧、茅台春、茅台烧春等,在酒界引起了广泛关注。清代西南巨儒郑珍在途径怀仁之时,深深被当地的美酒佳酿所折服,不禁诗兴大发,写下了 “酒冠黔人国,盐登赤虺河” 的名句,生动地描绘出了当地酒品的品质以及在贵州地区的崇高地位。
清道光《遵义府志》引《田居蚕室录》记载:“茅台酒,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,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。” 这里所提到的 “茅台酒” 虽与我们所熟知的茅台酒概念有所不同,当时它指的是 “茅台造的酒”,但从这一记载中也足以看出,当时黔北地区所产的酒已然颇负盛名,茅台镇的酒业呈现出一片兴盛繁荣的景象。
五、巴拿马扬名:万国博览会上的惊艳亮相
1915 年,对于酱香酒来说,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。这一年,“茅台酒” 代表中国参加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。起初,茅台酒因包装简陋等原因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,在众多精美华丽的展品中显得有些黯然失色。然而,机智的参展人员灵机一动,故意摔破酒坛,刹那间,酒香四溢,那醇厚浓郁的香气迅速弥漫开来,吸引了众多评委和参观者的目光。凭借着这独特的酒香以及自身的优点,茅台酒终征服了各国的评酒,荣获金奖。从此,茅台酒与法国科涅克白兰地、英国的苏格兰威士忌并称为三大蒸馏名酒,在舞台上一举扬名,蜚声中外。
六、与新中国的缘分:红军与茅台酱酒的不解之缘
1935 年,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,发生了一件与酱香酒紧密相关的重要事件 —— 中国工农红军 “四渡赤水”。在这一伟大战略行动的第三度渡河之时,地点正是茅台镇。当时,红军将士们在艰苦的行军作战过程中,巧妙地利用本地酱酒疗伤解乏。这一经历,使得茅台酱酒与红军和新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随后,在 1952 年,当地大的三家烧坊 —— 成义烧坊、荣和烧坊、恒兴烧坊合并成立了地方国营茅台酒厂。自此,茅台酒厂踏上了不断发展壮大的征程,继续书写着酱香酒在新中国历史中的辉煌篇章。
酱香酒的历史,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集,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,承载着无数人的情感与记忆。在每一个历史节点上,酱香酒都以其独特的魅力闪耀着光芒,成为了中国酒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。